第248章 统一之战 续
第248章 统一之战 续
1984年9月1号深夜11点,全解阵北方战区的第3重装合成采用摩托化行军的方式到达了密铁拉外围。
到达之后立即开始更细致的侦查。
2架夜间侦查无人机从随军的两辆军用卡车上发射升空,它们在小型火箭助推器的助推下,快速的飞往前面的敌军阵地。
升空之后,多功能摄像头开始工作,除了有红外摄像功能,将敌人所在的位置识别出来外,还有微光摄像功能,雷达测绘功能。
这两个功能能将敌人所在的阵地的形状,一些武器装备的情况拍摄下来。
此时密铁拉市区外围,两个师的缅甸政府军官兵已经在军区首长的指挥下,急匆匆的构筑了一条比较牢固的防线。
战壕在两个师2万多名士兵的拼命挖掘下,挖了大概7000多米,一些要点附近还挖了多条战壕,形成一定的纵深。
当然因为雨季刚到尾端的缘故,战壕内非常泥泞,挖出来的土也非常的松软,堆放在对敌一侧的泥土即使使劲拍打,也还是很容易被子弹击穿。
士兵们虽然只能待在泥泞的战壕里,但也幸好此时密铁拉没有再下雨,不用在野地里淋雨。
其中的炮兵部队在防线后方12公里左右的位置设立了3个阵地,有两个阵地各放置了6门122毫米重炮,另外一个阵地放置了8门苏联d-30榴弹炮,
这些重炮都用一些树枝和毛草覆盖,做了一些伪装。
可这些伪装在全解阵的夜间侦查无人机的侦查下无所遁行,被一个个标记到生成的电子地图上。
另外他们的坦克部队也开出了营地,在几个比较关键的交通要道附近埋伏了起来。
他们采用的方法还是二战时期的方法,将坦克半埋在泥土里,上面覆盖树枝和茅草。
可是红外摄像头以及雷达测绘将这些英制“彗星”坦克全部找了出来。
中国制63式装甲运兵车也从营地车库开了出来,在阵地后方3公里左右的树林边缘埋伏着,看样子应该是想着打败全解阵的进攻后再用这些装甲车搭载着士兵反攻。
因为此时密铁拉军区的首长还是低估了全解阵的军力,认为他们能攻下曼德勒和仰光,靠的是导弹斩首战术和偷袭战术,硬碰硬还不是他手下两个师的对手。
“旅长,敌军阵地全部侦查完毕,敌军总数26000多人,拥有英制“彗星”坦克共计16辆,中国制63式装甲运兵车86辆,炮兵阵地上有12门中国54式122毫米榴弹炮,8门苏联d-30榴弹炮。
敌人的指挥部也找到了,他们还不懂得电磁战,所以指挥部所在地的通信天线很密集,电磁信号非常强,并且没有其他的伪装信号。
它们的位置都标注在电子地图上,您可以在脑海中用电子助手查看。”负责战场侦查任务的小分队队长向第3重装合成旅的旅长汇报。
“很好,侦察机继续在空中监测敌阵地,一旦开打,要随时更新地图和敌军的兵力,武器位置。”旅长命令道。
在让空中侦查持续进行后,旅长一边在脑海中查看上传到密支那总部电脑的地图,一边跟旅部的参谋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
大概10多分钟后,作战计划制定完毕,他仔细检查了一遍后,通过卫星通信系统上传到位于密支那的指挥中心。
王建昆他在密支那的指挥中心内的行军床上小睡了几个小时,当时南北两个战场,部队主要是在行军和抓捕溃逃的政府军,所以他也就没有一直盯着电脑看。
此时北部战场的部队抵达了密铁拉战场,都制定好了作战计划了,他就点开计划看了看。
作战计划显示这次为了锻炼下各部队的实战能力,采用的是兵对兵,将对将的战法。
对面的政府军阵地上有炮兵,坦克和装甲车。
而重装合成旅也有相应的装备。
此前第一合成旅在进攻曼德勒时,只有空中的武装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出了一些力,地面部队都没捞到什么仗打,插完油的炮管都没开封过。
这次就让这些武器都在战场上开开火,给战士们增加一些实战经验。
虽然这些技术兵种都植入了脑机芯片,并且下载了从波斯战场和非洲战场收集来的战斗经验包,可这些人的肌肉和躯干神经没有经历过,所以实战效果到底怎么样还不好说。
彭总在收到第3合成旅的作战计划后,也第一时间用脑波控制头盔进行了阅读,然后几乎没做什么更改就同意了第三重装合成旅的作战计划。
1984年年9月2号凌晨1点,北部的密铁拉战场开始正式打响。
首先开火的是全解阵一方的155毫米重型榴弹炮。
第3重装合成旅总共携带了12门,分属3个重炮连。
重炮连的士兵们不需要纸上作业,脑袋里的脑机芯片带的电子助手根据共享的电子地图,以及天上的导航卫星给他们进行的定位坐标,在2秒钟内就完成了炮击参数的计算。
虽然是要练兵,但是不是让士兵们用敌人的方式,而是用全解阵自己训练的那套作战方式。
3个重炮连刚好各自分到一个敌人的炮兵阵地。
在统一好开炮时间后,3个重炮连各自打响了第一炮。
轰~,轰~,轰~,连续3声炮弹出膛的声音在缅北的夜空中响起。
炮弹瞬间消失在夜色中。
7,8秒钟之后,远处被黑夜笼罩的大地上,3团绚丽的火焰在夜色中绽放,那是第一枚校射的炮弹落地的地方。
3团火光闪过之后,才传来低沉的爆炸声,那是因为落点的位置距离发射阵地解决20公里了。
而当炮弹爆炸声传来2秒后,3个重炮连的其他3门炮微调了下射击参数,然后陆续开火了。
此时全解阵的重炮阵地上,12门炮发出的轰鸣声连绵不绝。
整个炮兵阵地在炮口火焰的照耀下非常的清晰。
地面上潮湿的水汽被炮口火焰的高温下气化,燃气带着水汽,将这个阵地笼罩。
每门炮在发射了6枚炮弹后就立即停下,然后在炮兵和卡车的拉动下快速的移动位置到下一个预备阵地。
虽然他们相信在己方精准的炮火打击下,敌人根本不可能反击到他们。
但是战场不能侥幸,一切都要按照炮兵战术要求执行。
而此时的密铁拉军区的炮兵阵地,如同预料般陷入了炼狱。
第一发炮弹落地,就打到了他们阵地的中心附近,当场就有1门122榴弹炮被击毁,旁边待命的炮兵也被弹片打得粉碎。
还不等他们反应过来,接二连三的155毫米重炮炮弹就砸了过来了。
这些炮兵原本是被寄予厚望的。
这些122毫米重炮买来后,其中一些炮兵军官还去昆明那边接受了培训。
按照这些接受了培训的炮兵军官讲,他们能够达到中国炮兵9成的战力,南亚地区没有任何对手。
其实如果不是遇到了全解阵这种采用了多种高科技的炮兵,他们还是有还手能力的。
此时世界上大部分的常规远程超视距炮战,都是需要到前线进行侦查,后方的炮兵根据前线炮兵观察员的观察数据来计算弹道和射击参数。
炮兵雷达还是一种非常昂贵的设备,一般的中小国家都是用不起甚至买不到的。
即使是此时的中国,也只是用其他技术交换回来了几座炮兵雷达。
所以这些密铁拉军区的炮兵如果遇到的是普通的炮兵,确实能凭借培训期间学来的一些炮术跟敌人打几个来回。
但在全解阵这种高科技炮兵的打击下,他们根本没有开炮反击的机会,因为还没等他们从全解阵的第一发校射炮弹中回过神,接二连三的炮弹就落到阵地上了。
此时他们中反应快的刚发出几句命令,就不得不抱头鼠窜,试图躲避那一发发重炮炮弹了。
当全解阵炮兵的第一波次打击结束,密铁拉军区的3个炮兵阵地都被打烂了,完好的重炮只留下了6门。
而还能继续战斗的炮兵还凑不齐6个炮组。
这些幸存下来的炮兵还是很勇敢的,临时组队开始去操作那些完好的火炮。
可还没等他们算出全解阵的炮兵阵地,第二波次的打击就来了。
这个时候他们是非常的绝望的,对面根本不给他们开炮的机会啊。
有几个比较机灵的,赶紧从火炮操作台边离开,跑到不远处的弹坑里,双手抱头护住耳朵,半蹲在弹坑底部。
他们从中国的教官那里听说了,一个弹坑几乎不会落下两枚炮弹,那个概率极小。
但要从重炮轰击中活下来,到了弹坑内还不能跟躲避枪击一样趴在地上,因为那样做的话还是找死,因为重炮落地爆炸产生的震动能通过地面传导到人体内,将内脏震伤震碎。
而事实也验证了中国教官的话,那几个机灵的除了一个运气实在太差,一枚重炮炮弹虽然没落到他藏身的弹坑,但是落点距离他还是太近,只有10多米,因此他还是被震得重伤吐血了,其他几名倒是都完好无损,就是耳朵一直有嗡嗡声。
捡来一条命的那几名缅甸政府军炮兵已经顾不得战场纪律,在全解阵的炮击停止后,深一脚浅一脚的往阵地后方逃跑了。
“将军,不好了,我们的炮兵阵地完了,现在他们已经联系不上了。”
“我知道,那轰轰轰的声音,隔老远我都听到了,敌人的炮兵能在这漆黑的夜晚打得那么准,是不是早就侦查好了?
现在赶紧让坦克部队动起来,往敌人的位置冲锋,装甲运兵车也跟着坦克行动。
都动起来,不能待在原地等着敌人一个个的用重炮点名了,他们能侦查到我们的炮兵阵地,说不定也侦查到了我们的装甲部队的阵地。”
“是,将军。”
于是在密铁拉军区首长的指令下,缅甸政府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车纷纷从掩蔽处开出,根据大致的方位前进了。
他们的“彗星”坦克虽然是二战遗留的,但是还是改装了下,加装上了红外大灯,勉强能在夜色中行动的。
中国制63式装甲运兵车却没有装备夜视设备,只能靠着步兵的单兵夜视仪观察地面情况。
可是他们的行动在全解阵的夜间侦察机的侦查下无所遁形,行动路线和速度被快速的更新到电子地图上。
第3重装旅对这种情况早有计划。
36辆轻型坦克中有24辆立刻启动,准备去将敌人的装甲运兵车消灭。
而12辆重型坦克中的8辆也快速的从队列中驶出,前去对阵政府军的16辆“彗星”坦克。
大概6分钟后,第3重装旅的8辆重型坦克运动到了距离缅甸政府军的“彗星”坦克3公里左右的前方位置。
8辆重型坦克的车长在行进的路上就谈好了,每辆坦克各自负责2辆“彗星”,2发之后如果没消灭掉,就由最快完成任务的战友自由射击。
此时虽然还没到重型坦克120毫米滑膛炮的最佳射程,但是夜视显示器上,对面的16辆“彗星”坦克分成了4个小队正以20公里每小时的低速往前开,并且看行进方式,还没发现他们。
而为了锻炼技术,每辆坦克决定都进行正面对敌打出第一波次进攻,然后运动到侧方发动第二次打击。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此时全解阵的8辆坦克已经将速度降低到了10公里每小时。
然后在某个瞬间,8辆坦克不约而同的打出了第一发穿甲弹。
此时从开在最前面的一名政府军的坦克驾驶员的角度看,原本漆黑的夜空中,8朵刺眼的光芒瞬间闪现,随后传来足以盖过自身的老古董坦克发动机的声音传来。
还没等他做规避动作,他就随着坦克炮塔一同飞向天空,然后重重的摔在密铁拉郊外的土地上。
这种英制“彗星”坦克根本防御不了能在1500米外击穿650毫米均质装甲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一击。
8辆排在前面的“彗星”坦克在第一波打击中全部趴窝,其中有3辆被击中坦克内部的弹药,炮塔都被内部弹药的殉爆掀飞到几米之外。
后面的8辆瞬间就慌了,有的加速前进,有的原地打转然后选了不知道什么方位,加力往那边冲。
“快,敌人要跑,一人一辆,打完第二炮的,没中的就到一边待着,看其他人表演。”坦克部队的队长在通话器中说道。
于是全解阵一方的8辆坦克快速的分好敌人,然后尝试着拉近一点距离。
虽然他们的重型坦克有激光测距仪,双向稳定系统以及目标解算计算机,训练中他们都能在夜间1500米左右的距离击中移动中的目标。
但是为了能一发制敌,不给战友留本该属于自己的战果,都不约而同的决定拉近一点射击距离,提高命中率。
轰~,砰~,轰~
几秒钟之后,全解阵一方陆续的开炮了,这第二波次打击中,有2辆“彗星”逃过一劫。
其中一辆是被达到了炮塔圆弧处,穿甲弹被弹飞了。
有一辆被打中了后部不致命的位置,坦克冒着黑烟继续往前开。
他们看不清1千米之外的敌人,因为他们准备的夜视仪是比较老旧的产品,只能看清800米之内的位置,再远就看不清了。
不过他们虽然逃过一劫,但是接下来就要面对其他6辆坦克的围殴了。
轰~,轰~,轰~……
一连6发穿甲弹对着那两辆幸存的坦克飞去。
6枚炮弹有4枚命中了目标,那两辆“彗星”各自挨了两枚120毫米穿甲弹,然后趴在地上不动了。
里面的坦克成员都被金属射流击穿了,浓烟从坦克的破口处冒出,几秒钟之后还发生了爆炸,那是里面的燃油和火药被高温引燃了。
“收兵回营还是看看咱们的小老弟打猎啊?”重型坦克部队的队长在通信频道内问道。
“我们在外围看看吧,看看我们的小老弟技术怎么样。”队员们纷纷发言说要再看看轻型坦克是如何猎杀缅甸政府军的装甲车的。
他们纷纷朝着轰隆作响的战场开去,然后在3公里外缓缓的停下。
一个个都在通过脑机芯片,通过车载的夜视设备观察起远处的战场。
确实也跟打猎差不多。
全解阵的轻型坦克装备的是105毫米滑膛炮,对付63式装甲运兵车,在2000米左右就能轻易的击碎它们了。
不过夜间作战,2000米外射击的命中率还是有点低的,只有70%左右。
所以一辆辆轻型坦克都开到了敌人行军队列两边1000米左右的位置,对着中间的那些装甲车发射着一枚枚榴弹。
此时用穿甲弹就是浪费,甚至因为穿甲弹穿透效果太好,会出现穿透装甲车却不能毁伤一样。
原本就因为前面的坦克炮声影响下,已经歪歪扭扭不成队列的装甲车部队,被一顿榴弹招呼后,乱糟糟的开始四散而逃。
86辆装甲运兵车中,有38辆还能行动,他们已经被打懵了,两侧都有炮火闪现,但是他们的单兵夜视仪却看不清楚敌人的位置。
不过为了扰乱全解阵的坦克,这些装甲车顾不得可能误伤队友,纷纷用车顶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大致瞄准这之前看到的炮火闪现的位置开枪。
而他们这种临死的拼命做法迎来了更加猛烈的炮击。
24辆轻型坦克连续不断的喷出榴弹,只要命中,那么正在喷火的63式装甲车必定被打烂。
当当当~,当当当~,噗~
“瞎猫碰到死耗子,我们的夜视仪被高射机枪弹打坏了。”正在观战的其中一辆重型坦克的夜视仪的镜头被乱飞的高射机枪弹打中了。
“老三,你这鬼运气,刚才就打飞了一枚,现在看个戏居然还让你的老婆受伤了,你要让电子助手帮你算算运势了哈。”
“是啊,算算,然后摆上几桌去去晦气。”
“等下你就跟在我屁股后面回去吧,我开慢点。”
“咱们回去吧,没剩下几辆了,我们车速慢,早点回去。”
此时轻型坦克部队已经将缅甸政府军的装甲车队消灭得七七八八了。
10分钟后,第3重装合成旅全军出击,重炮轰击敌人的阵地,轻重型坦克跟在炮弹后面前进,碾压一切还敢反抗的敌人。
空中的武装直升机将早已标注好的敌军指挥部和几个坚固的堡垒炸飞。
至此,密铁拉军区的所有野战部队都被一波带走了,当然全解阵也不嗜杀,所有投降的不管轻重伤,都接收并给与一些救治。
因为这些都是极好的劳动力,战后的缅甸即将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人可以以极低的成本投入到缅甸的建设中。
密铁拉战事在短短的1小时之内就结束了,内比都北部门户已经洞开,全解阵可以长驱直入了。
而此时东吁战场也传来了好消息,敌人的所有重武器部队全部被打掉,只有少数敌人趁着夜色和暴雨逃脱了全解阵的打击。
至此,内比都已经无险可守,无兵可救,只等全解阵的军队到达了。
(本章完)
1984年9月1号深夜11点,全解阵北方战区的第3重装合成采用摩托化行军的方式到达了密铁拉外围。
到达之后立即开始更细致的侦查。
2架夜间侦查无人机从随军的两辆军用卡车上发射升空,它们在小型火箭助推器的助推下,快速的飞往前面的敌军阵地。
升空之后,多功能摄像头开始工作,除了有红外摄像功能,将敌人所在的位置识别出来外,还有微光摄像功能,雷达测绘功能。
这两个功能能将敌人所在的阵地的形状,一些武器装备的情况拍摄下来。
此时密铁拉市区外围,两个师的缅甸政府军官兵已经在军区首长的指挥下,急匆匆的构筑了一条比较牢固的防线。
战壕在两个师2万多名士兵的拼命挖掘下,挖了大概7000多米,一些要点附近还挖了多条战壕,形成一定的纵深。
当然因为雨季刚到尾端的缘故,战壕内非常泥泞,挖出来的土也非常的松软,堆放在对敌一侧的泥土即使使劲拍打,也还是很容易被子弹击穿。
士兵们虽然只能待在泥泞的战壕里,但也幸好此时密铁拉没有再下雨,不用在野地里淋雨。
其中的炮兵部队在防线后方12公里左右的位置设立了3个阵地,有两个阵地各放置了6门122毫米重炮,另外一个阵地放置了8门苏联d-30榴弹炮,
这些重炮都用一些树枝和毛草覆盖,做了一些伪装。
可这些伪装在全解阵的夜间侦查无人机的侦查下无所遁行,被一个个标记到生成的电子地图上。
另外他们的坦克部队也开出了营地,在几个比较关键的交通要道附近埋伏了起来。
他们采用的方法还是二战时期的方法,将坦克半埋在泥土里,上面覆盖树枝和茅草。
可是红外摄像头以及雷达测绘将这些英制“彗星”坦克全部找了出来。
中国制63式装甲运兵车也从营地车库开了出来,在阵地后方3公里左右的树林边缘埋伏着,看样子应该是想着打败全解阵的进攻后再用这些装甲车搭载着士兵反攻。
因为此时密铁拉军区的首长还是低估了全解阵的军力,认为他们能攻下曼德勒和仰光,靠的是导弹斩首战术和偷袭战术,硬碰硬还不是他手下两个师的对手。
“旅长,敌军阵地全部侦查完毕,敌军总数26000多人,拥有英制“彗星”坦克共计16辆,中国制63式装甲运兵车86辆,炮兵阵地上有12门中国54式122毫米榴弹炮,8门苏联d-30榴弹炮。
敌人的指挥部也找到了,他们还不懂得电磁战,所以指挥部所在地的通信天线很密集,电磁信号非常强,并且没有其他的伪装信号。
它们的位置都标注在电子地图上,您可以在脑海中用电子助手查看。”负责战场侦查任务的小分队队长向第3重装合成旅的旅长汇报。
“很好,侦察机继续在空中监测敌阵地,一旦开打,要随时更新地图和敌军的兵力,武器位置。”旅长命令道。
在让空中侦查持续进行后,旅长一边在脑海中查看上传到密支那总部电脑的地图,一边跟旅部的参谋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
大概10多分钟后,作战计划制定完毕,他仔细检查了一遍后,通过卫星通信系统上传到位于密支那的指挥中心。
王建昆他在密支那的指挥中心内的行军床上小睡了几个小时,当时南北两个战场,部队主要是在行军和抓捕溃逃的政府军,所以他也就没有一直盯着电脑看。
此时北部战场的部队抵达了密铁拉战场,都制定好了作战计划了,他就点开计划看了看。
作战计划显示这次为了锻炼下各部队的实战能力,采用的是兵对兵,将对将的战法。
对面的政府军阵地上有炮兵,坦克和装甲车。
而重装合成旅也有相应的装备。
此前第一合成旅在进攻曼德勒时,只有空中的武装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出了一些力,地面部队都没捞到什么仗打,插完油的炮管都没开封过。
这次就让这些武器都在战场上开开火,给战士们增加一些实战经验。
虽然这些技术兵种都植入了脑机芯片,并且下载了从波斯战场和非洲战场收集来的战斗经验包,可这些人的肌肉和躯干神经没有经历过,所以实战效果到底怎么样还不好说。
彭总在收到第3合成旅的作战计划后,也第一时间用脑波控制头盔进行了阅读,然后几乎没做什么更改就同意了第三重装合成旅的作战计划。
1984年年9月2号凌晨1点,北部的密铁拉战场开始正式打响。
首先开火的是全解阵一方的155毫米重型榴弹炮。
第3重装合成旅总共携带了12门,分属3个重炮连。
重炮连的士兵们不需要纸上作业,脑袋里的脑机芯片带的电子助手根据共享的电子地图,以及天上的导航卫星给他们进行的定位坐标,在2秒钟内就完成了炮击参数的计算。
虽然是要练兵,但是不是让士兵们用敌人的方式,而是用全解阵自己训练的那套作战方式。
3个重炮连刚好各自分到一个敌人的炮兵阵地。
在统一好开炮时间后,3个重炮连各自打响了第一炮。
轰~,轰~,轰~,连续3声炮弹出膛的声音在缅北的夜空中响起。
炮弹瞬间消失在夜色中。
7,8秒钟之后,远处被黑夜笼罩的大地上,3团绚丽的火焰在夜色中绽放,那是第一枚校射的炮弹落地的地方。
3团火光闪过之后,才传来低沉的爆炸声,那是因为落点的位置距离发射阵地解决20公里了。
而当炮弹爆炸声传来2秒后,3个重炮连的其他3门炮微调了下射击参数,然后陆续开火了。
此时全解阵的重炮阵地上,12门炮发出的轰鸣声连绵不绝。
整个炮兵阵地在炮口火焰的照耀下非常的清晰。
地面上潮湿的水汽被炮口火焰的高温下气化,燃气带着水汽,将这个阵地笼罩。
每门炮在发射了6枚炮弹后就立即停下,然后在炮兵和卡车的拉动下快速的移动位置到下一个预备阵地。
虽然他们相信在己方精准的炮火打击下,敌人根本不可能反击到他们。
但是战场不能侥幸,一切都要按照炮兵战术要求执行。
而此时的密铁拉军区的炮兵阵地,如同预料般陷入了炼狱。
第一发炮弹落地,就打到了他们阵地的中心附近,当场就有1门122榴弹炮被击毁,旁边待命的炮兵也被弹片打得粉碎。
还不等他们反应过来,接二连三的155毫米重炮炮弹就砸了过来了。
这些炮兵原本是被寄予厚望的。
这些122毫米重炮买来后,其中一些炮兵军官还去昆明那边接受了培训。
按照这些接受了培训的炮兵军官讲,他们能够达到中国炮兵9成的战力,南亚地区没有任何对手。
其实如果不是遇到了全解阵这种采用了多种高科技的炮兵,他们还是有还手能力的。
此时世界上大部分的常规远程超视距炮战,都是需要到前线进行侦查,后方的炮兵根据前线炮兵观察员的观察数据来计算弹道和射击参数。
炮兵雷达还是一种非常昂贵的设备,一般的中小国家都是用不起甚至买不到的。
即使是此时的中国,也只是用其他技术交换回来了几座炮兵雷达。
所以这些密铁拉军区的炮兵如果遇到的是普通的炮兵,确实能凭借培训期间学来的一些炮术跟敌人打几个来回。
但在全解阵这种高科技炮兵的打击下,他们根本没有开炮反击的机会,因为还没等他们从全解阵的第一发校射炮弹中回过神,接二连三的炮弹就落到阵地上了。
此时他们中反应快的刚发出几句命令,就不得不抱头鼠窜,试图躲避那一发发重炮炮弹了。
当全解阵炮兵的第一波次打击结束,密铁拉军区的3个炮兵阵地都被打烂了,完好的重炮只留下了6门。
而还能继续战斗的炮兵还凑不齐6个炮组。
这些幸存下来的炮兵还是很勇敢的,临时组队开始去操作那些完好的火炮。
可还没等他们算出全解阵的炮兵阵地,第二波次的打击就来了。
这个时候他们是非常的绝望的,对面根本不给他们开炮的机会啊。
有几个比较机灵的,赶紧从火炮操作台边离开,跑到不远处的弹坑里,双手抱头护住耳朵,半蹲在弹坑底部。
他们从中国的教官那里听说了,一个弹坑几乎不会落下两枚炮弹,那个概率极小。
但要从重炮轰击中活下来,到了弹坑内还不能跟躲避枪击一样趴在地上,因为那样做的话还是找死,因为重炮落地爆炸产生的震动能通过地面传导到人体内,将内脏震伤震碎。
而事实也验证了中国教官的话,那几个机灵的除了一个运气实在太差,一枚重炮炮弹虽然没落到他藏身的弹坑,但是落点距离他还是太近,只有10多米,因此他还是被震得重伤吐血了,其他几名倒是都完好无损,就是耳朵一直有嗡嗡声。
捡来一条命的那几名缅甸政府军炮兵已经顾不得战场纪律,在全解阵的炮击停止后,深一脚浅一脚的往阵地后方逃跑了。
“将军,不好了,我们的炮兵阵地完了,现在他们已经联系不上了。”
“我知道,那轰轰轰的声音,隔老远我都听到了,敌人的炮兵能在这漆黑的夜晚打得那么准,是不是早就侦查好了?
现在赶紧让坦克部队动起来,往敌人的位置冲锋,装甲运兵车也跟着坦克行动。
都动起来,不能待在原地等着敌人一个个的用重炮点名了,他们能侦查到我们的炮兵阵地,说不定也侦查到了我们的装甲部队的阵地。”
“是,将军。”
于是在密铁拉军区首长的指令下,缅甸政府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车纷纷从掩蔽处开出,根据大致的方位前进了。
他们的“彗星”坦克虽然是二战遗留的,但是还是改装了下,加装上了红外大灯,勉强能在夜色中行动的。
中国制63式装甲运兵车却没有装备夜视设备,只能靠着步兵的单兵夜视仪观察地面情况。
可是他们的行动在全解阵的夜间侦察机的侦查下无所遁形,行动路线和速度被快速的更新到电子地图上。
第3重装旅对这种情况早有计划。
36辆轻型坦克中有24辆立刻启动,准备去将敌人的装甲运兵车消灭。
而12辆重型坦克中的8辆也快速的从队列中驶出,前去对阵政府军的16辆“彗星”坦克。
大概6分钟后,第3重装旅的8辆重型坦克运动到了距离缅甸政府军的“彗星”坦克3公里左右的前方位置。
8辆重型坦克的车长在行进的路上就谈好了,每辆坦克各自负责2辆“彗星”,2发之后如果没消灭掉,就由最快完成任务的战友自由射击。
此时虽然还没到重型坦克120毫米滑膛炮的最佳射程,但是夜视显示器上,对面的16辆“彗星”坦克分成了4个小队正以20公里每小时的低速往前开,并且看行进方式,还没发现他们。
而为了锻炼技术,每辆坦克决定都进行正面对敌打出第一波次进攻,然后运动到侧方发动第二次打击。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此时全解阵的8辆坦克已经将速度降低到了10公里每小时。
然后在某个瞬间,8辆坦克不约而同的打出了第一发穿甲弹。
此时从开在最前面的一名政府军的坦克驾驶员的角度看,原本漆黑的夜空中,8朵刺眼的光芒瞬间闪现,随后传来足以盖过自身的老古董坦克发动机的声音传来。
还没等他做规避动作,他就随着坦克炮塔一同飞向天空,然后重重的摔在密铁拉郊外的土地上。
这种英制“彗星”坦克根本防御不了能在1500米外击穿650毫米均质装甲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一击。
8辆排在前面的“彗星”坦克在第一波打击中全部趴窝,其中有3辆被击中坦克内部的弹药,炮塔都被内部弹药的殉爆掀飞到几米之外。
后面的8辆瞬间就慌了,有的加速前进,有的原地打转然后选了不知道什么方位,加力往那边冲。
“快,敌人要跑,一人一辆,打完第二炮的,没中的就到一边待着,看其他人表演。”坦克部队的队长在通话器中说道。
于是全解阵一方的8辆坦克快速的分好敌人,然后尝试着拉近一点距离。
虽然他们的重型坦克有激光测距仪,双向稳定系统以及目标解算计算机,训练中他们都能在夜间1500米左右的距离击中移动中的目标。
但是为了能一发制敌,不给战友留本该属于自己的战果,都不约而同的决定拉近一点射击距离,提高命中率。
轰~,砰~,轰~
几秒钟之后,全解阵一方陆续的开炮了,这第二波次打击中,有2辆“彗星”逃过一劫。
其中一辆是被达到了炮塔圆弧处,穿甲弹被弹飞了。
有一辆被打中了后部不致命的位置,坦克冒着黑烟继续往前开。
他们看不清1千米之外的敌人,因为他们准备的夜视仪是比较老旧的产品,只能看清800米之内的位置,再远就看不清了。
不过他们虽然逃过一劫,但是接下来就要面对其他6辆坦克的围殴了。
轰~,轰~,轰~……
一连6发穿甲弹对着那两辆幸存的坦克飞去。
6枚炮弹有4枚命中了目标,那两辆“彗星”各自挨了两枚120毫米穿甲弹,然后趴在地上不动了。
里面的坦克成员都被金属射流击穿了,浓烟从坦克的破口处冒出,几秒钟之后还发生了爆炸,那是里面的燃油和火药被高温引燃了。
“收兵回营还是看看咱们的小老弟打猎啊?”重型坦克部队的队长在通信频道内问道。
“我们在外围看看吧,看看我们的小老弟技术怎么样。”队员们纷纷发言说要再看看轻型坦克是如何猎杀缅甸政府军的装甲车的。
他们纷纷朝着轰隆作响的战场开去,然后在3公里外缓缓的停下。
一个个都在通过脑机芯片,通过车载的夜视设备观察起远处的战场。
确实也跟打猎差不多。
全解阵的轻型坦克装备的是105毫米滑膛炮,对付63式装甲运兵车,在2000米左右就能轻易的击碎它们了。
不过夜间作战,2000米外射击的命中率还是有点低的,只有70%左右。
所以一辆辆轻型坦克都开到了敌人行军队列两边1000米左右的位置,对着中间的那些装甲车发射着一枚枚榴弹。
此时用穿甲弹就是浪费,甚至因为穿甲弹穿透效果太好,会出现穿透装甲车却不能毁伤一样。
原本就因为前面的坦克炮声影响下,已经歪歪扭扭不成队列的装甲车部队,被一顿榴弹招呼后,乱糟糟的开始四散而逃。
86辆装甲运兵车中,有38辆还能行动,他们已经被打懵了,两侧都有炮火闪现,但是他们的单兵夜视仪却看不清楚敌人的位置。
不过为了扰乱全解阵的坦克,这些装甲车顾不得可能误伤队友,纷纷用车顶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大致瞄准这之前看到的炮火闪现的位置开枪。
而他们这种临死的拼命做法迎来了更加猛烈的炮击。
24辆轻型坦克连续不断的喷出榴弹,只要命中,那么正在喷火的63式装甲车必定被打烂。
当当当~,当当当~,噗~
“瞎猫碰到死耗子,我们的夜视仪被高射机枪弹打坏了。”正在观战的其中一辆重型坦克的夜视仪的镜头被乱飞的高射机枪弹打中了。
“老三,你这鬼运气,刚才就打飞了一枚,现在看个戏居然还让你的老婆受伤了,你要让电子助手帮你算算运势了哈。”
“是啊,算算,然后摆上几桌去去晦气。”
“等下你就跟在我屁股后面回去吧,我开慢点。”
“咱们回去吧,没剩下几辆了,我们车速慢,早点回去。”
此时轻型坦克部队已经将缅甸政府军的装甲车队消灭得七七八八了。
10分钟后,第3重装合成旅全军出击,重炮轰击敌人的阵地,轻重型坦克跟在炮弹后面前进,碾压一切还敢反抗的敌人。
空中的武装直升机将早已标注好的敌军指挥部和几个坚固的堡垒炸飞。
至此,密铁拉军区的所有野战部队都被一波带走了,当然全解阵也不嗜杀,所有投降的不管轻重伤,都接收并给与一些救治。
因为这些都是极好的劳动力,战后的缅甸即将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人可以以极低的成本投入到缅甸的建设中。
密铁拉战事在短短的1小时之内就结束了,内比都北部门户已经洞开,全解阵可以长驱直入了。
而此时东吁战场也传来了好消息,敌人的所有重武器部队全部被打掉,只有少数敌人趁着夜色和暴雨逃脱了全解阵的打击。
至此,内比都已经无险可守,无兵可救,只等全解阵的军队到达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