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媚娘,你怎么看?
李治曾说武媚娘出去一趟后,心态气质变化不少。
其实自己也差不多。
成日待在宫墙中,每天接触的都是朝政琐事,人的情绪也会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
这次巡狩归来,李治便感觉心情开阔许多。
大唐的壮阔山河,已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百姓生活虽不富足,却也没有想的那么差。
河北民生已在恢复,自己来到唐朝后,所做的那些努力,也都未白费。
再加上这次外出,头疾彻底控制,不必再担心哪天眩晕不能视物。
武媚娘也正朝着好的方向转变。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只剩那一场刺杀了。
原以为只是拥武派官员不满现状,而谋划了这场动乱,却不想背后还藏着一人。
不过此人既已暴露,被找出来也只是时间的事情,不必太多忧虑。
想到此处,他拉回思绪,继续欣赏着眼前的歌舞。
这里是承庆殿的宗室宴会。
阶下是一群百济男子正在献舞,领舞的是百济使节,道琛。
自李治答应支持扶余福信后,扶余福信便打着大唐的大旗,招揽国内那些游摆不定的贵族。
这个时期,大唐的旗帜,胜过十万人马。
当年贺鲁便是打着大唐名号,招兵买马,成为西突厥实力最强的酋长。
百济国长期与大唐作对,每次都被打的很惨,很多贵族内心深处,都对强大的唐朝充满畏惧。
畏惧与尊敬,往往能够互相转变。
他们见福信得到唐朝支持,便追随到福信的麾下。
福信也因此在百济站稳脚跟,能与义慈分庭抗礼,不再是困守都城。
正因如此,眼下大唐的支持,对福信尤为重要,他自然要派一支使节团,前往长安朝拜。
这次的使节团,还是道琛和金燕率领。
道琛被福信封为左王,金燕则被封为了公主,两人地位尊贵,才显得这支使节团有诚意。
使节团还带来了大量珠宝财富、美女珍兽,上贡给大唐。
这支舞队便是其中之一。
百济女舞并不出名,远远比不上新罗,所以他们另辟蹊径,在男舞上下足了功夫。
以道琛为首,整支舞队,跳着一种古怪的舞蹈,每个人扎着马步跳动着,手臂摆动间,呈现一种奇异的姿态。
李治原本是不喜欢看男人跳舞的,但不知怎么的,倒也觉得他们跳的并不坏。
其他宗室们也都看的津津有味,只不过,今日参宴的人,比平日少了很多。
叔字辈藩王中,只有邓王一人来了。
原因是韩王李元嘉被软禁在大理寺,鲁王、虢王等人便都不参加宗室宴会,想用这种方法,向皇帝施压。
这时,越王李贞忽然来到李治身边,低声道:“陛下,韩王的案子,出现新情况。”
李治点点头,起身离开了外殿,和越王一起来到了偏殿暖阁。
两人分君臣落座,李治向李贞询问有什么新情况。
李贞道:“臣派到蜀地的人已经回报,果不出我所料,孟雷根本不在蜀地守孝,韩王在撒谎!”
李治道:“依八兄之见,此事是韩王在背后谋划?”
李贞道:“不错,臣还查到一件事,韩王身边有一个叫魏子柳的清客,也突然失踪。那个调动同州府兵的郝姓令使,应该就是魏子柳假扮。”
李治道:“可有确凿证据?”
李贞摇头道:“李元嘉这种人,恐怕早就将证据毁掉了,孟雷和魏子柳应该也都死了。”
李治沉吟不语。
李贞道:“陛下,不必想了,此事定是李元嘉所为。”
李治摇头道:“不,我还是觉得不对劲。”
李贞愣道:“哪里不对劲?”
李治道:“八兄你想啊,韩王蛊惑许昂等人完成此事,他自己隐身幕后,由此可见,他行事何等谨慎。”
“既是如此,他为何又派一名蜀人去联系许昂,还取名孟九,这不是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他吗?”
李贞沉默了一会,道:“那陛下的意思是,此事幕后之人,并非李元嘉?”
李治道:“虞氏的死也很可疑。韩王明知狄仁杰擅长断案,还派人杀了虞氏,留下指向自己的线索,他前面如此小心,后面为何又接连犯下错误?”
李贞道:“那孟雷又怎么说?他为何骗我说此人在家乡守孝?”
李治听了后,一时也无法回答。
过了半晌,他问道:“狄仁杰是怎么说的?”
李贞道:“他说证据不足,需要继续调查。”
李治道:“既是如此,就再等等,看狄仁杰还能不能发现什么别的线索。”
李贞正要说话,王伏胜忽然走了进来,低声道:“陛下,英国公求见。”
李治道:“请他过来吧。”
不一会,李勣便来到偏殿,朝李治见了礼,又向李贞行了一礼,李贞拱手还礼。
李治伸手请李勣坐下,笑道:“李公这么早入宫,应该是有什么事吧?”
李勣面色严肃,道:“陛下,长孙无忌刚刚找过老臣。”
李治道:“哦,国舅找你何事?”
李勣沉声道:“长孙无忌向臣讲述了一种可能性,臣听完后,心神难安,故来面见陛下。”
当下一五一十,将长孙无忌的猜测说了。
李治听完后,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李贞则反驳道:“李公,这个猜测可有证据作依据?”
李勣道:“没有。”
李贞道:“照长孙无忌这么说,任何人都有可能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为何偏偏怀疑萧嗣业?”
李勣道:“此事老臣也仔细推敲过,行刺陛下的计划,最难的一部分,便是获得兵部调令。要想做到这一点,萧嗣业是最容易的。”
李贞心中认定韩王才是幕后之人,当即反驳道:“这全都是长孙无忌的猜测,并无任何佐证。”
李勣道:“殿下说的是,不过老夫还是觉得,萧嗣业可能性更大。”
李贞笑道:“那是李公不知孤最新调查到的情况。”当即也将孟雷不在蜀地的事说了。
李勣听完后,沉默了一会,道:“这只能说明韩王确实有问题,并不能代表他与此事有关。”
李贞哼道:“总比李公无凭无据就怀疑萧嗣业,要好得多吧。”
李治见两人快吵起来了,摆手道:“八兄,李公,你们都退下吧,此事容朕再想想。”
两人见此,只好告退。
一时间,李治也无心再参加宴会,迈着步子朝立政殿而去。
来到殿内,只见武媚娘正在教李显读书,两人正要起身见礼。
李治摆手道:“不必多礼,你们继续,朕正想听一下。”找了张椅子坐下。
武媚娘自不会让李治久等,又教授了李显几句礼记的内容,便让他出去玩了。
待李显走后,她命人取来火炉,给李治煮着蜜酒。
李治道:“媚娘,先别忙了,我有件事想听听你的看法。”
武媚娘遂将手中酒壶放下,来到他旁边坐下,露出询问的表情。
李治将刚才李贞和李勣的话都说了。
“李卿怀疑萧嗣业,越王怀疑韩王,媚娘,你觉得他们俩,谁说得对?”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妾身猜不出,不过妾身倒有个主意。”
李治道:“什么主意?”
武媚娘道:“很简单,将这两人一并处置了,就没有隐患了。”
李治愣了愣,失笑道:“倒是像你的作风。不过如此处置,有违大唐律法。而且朕也确实想知道,究竟是他们中的哪一个有问题。”
武媚娘又蹙眉思索了一阵,道:“王德俭曾提过一件事,他说去兵部取得调令,是最困难的一步,许昂却做到了。如果是萧嗣业主谋的话,那就说得通了。”
李治点头道:“李勣也是这样说的。这么说,你更怀疑萧嗣业?”
武媚娘笑道:“妾身只是说他有嫌疑。不过这也只是猜测,其实在妾身看来,韩王嫌疑更大。”
李治道:“为何?”
武媚娘道:“陛下觉得韩王与鲁王关系如何?”
“同母兄弟,自不必说。”
武媚娘道:“那如果韩王有什么阴谋,陛下觉得鲁王会参与吗?”
李治道:“十有八九。”
武媚娘笑道:“那就是了。韩王此人一向谨慎,不易在他身上瞧出端倪,鲁王却不同。据妾身所知,鲁王今年入京,比往年都早,而且一直深居简出,往年他可不会这样。”
李治摸了摸下巴,陷入思索。
一个人如果要行大逆之事,肯定怕别人瞧出破绽,行事会与平常不同。
韩王向来低调,深居简出,并不奇怪,可鲁王是个喜爱奢靡的人,竟然也深居简出,确实可疑。
“如此说来,皇后更怀疑鲁王。”
武媚娘点点下巴,道:“关于萧嗣业的怀疑,只有猜测,并无实证。韩王却不同,妾身可以肯定,他一定有鬼。”
李治笑道:“我还以为你会更倾向于萧嗣业。”
武媚娘偏开脑袋,道:“陛下这样说,还是觉得妾身是小气之人,想借机对付萧氏。”
李治哈哈一笑,拉住她手,道:“这是人之常情,并非小气不小气,难道你真对萧庶人释怀了?”
武媚娘认真的道:“当初萧庶人在陛下面前诋毁妾身,妾身绝不原谅她。不过那萧嗣业倒是个知趣之人,妾身不会将他和萧氏混为一谈。”
李治微微一惊:“媚娘,你似乎对萧嗣业印象不错?”
武媚娘笑道:“也算不上不错,只是此人与萧氏其他人不同,倒还算识大体。”
李治听完后,陷入了沉默。
武媚娘奇道:“陛下,您怎么了?”
李治目光闪动,道:“我只是在想,萧嗣业身为萧氏中人,竟能得到你的赞誉,这可不容易。”
武媚娘何等聪慧,眯着眼道:“陛下觉得他在故意讨好妾身吗?”
李治并未直接回答,目光闪动了一阵,缓缓道:“朕突然又想起一件事。”
武媚娘道:“何事?”
李治道:“媚娘,你知道郝处俊这个人吗?”
武媚娘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的神色。
“自然知道。他是兵部侍郎,贞观年间的进士,得高士廉看重,与长孙无忌关系不错。”
李治暗暗一笑,好像凡是与长孙无忌有关的人,武媚娘都知道的特别清楚。
他接着道:“郝处俊还很受崔敦礼看重,本该接任兵部尚书,后来崔敦礼死的时候,向朕举荐萧嗣业担任兵部尚书,郝处俊应该是很不满的。”
武媚娘不解道:“陛下为何突然提到此人?”
李治道:“年初的时候,萧嗣业曾向朕举荐过郝处俊,处理南诏和北诏争端。朕瞧得出来,他是想让郝处俊在朕面前露脸,朕离京时好把他带上。”
“当时朕没有多想,只以为萧嗣业是想改善与郝处俊的关系,故而举荐他。”
武媚娘眸光透亮,道:“陛下现在怎么想的呢?”
李治缓缓道:“如果李勣说的是真的,那么萧嗣业要想完成计划,就得防止兵部内部,有人妨碍他的计划。”
许昂能骗得兵部调令,是因为萧嗣业失职。
然而兵部并非他一个人说了算。
倘若此事恰好被郝处俊撞上,多问上几句,很有可能破坏计划。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萧嗣业最好的办法,是将郝处俊调出兵部。
郝处俊一向端守持正,在兵部又很有资历,萧嗣业纵然是尚书,也很难轻易将他调走。
那么只剩一个办法,让他跟着皇帝巡狩,如此一来,便不会影响到他的计划了。
武媚娘很快也想到了这些,望着李治,道:“要想证实陛下的猜测,妾身想到一个法子。”
李治微笑道:“你是想查一下,符宝郎死的那天,郝处俊是否在兵部坐衙吧。”
武媚娘抿嘴一笑,道:“陛下原来早就想到了。”
李治感叹道:“朕原本很看好此人,以为他是个志虑忠纯之士,现在倒有些担心,真是他在幕后策划。”
武媚娘安慰道:“陛下不必感伤,很多人原本忠义,位高权重后,被权利诱惑,腐化堕落,这并非陛下识人不明。”
李治长吁一口气,道:“伏胜,去查一下吧。”
王伏胜应诺一声,转身去了。
此事非常容易调查,只半个时辰不到,王伏胜便来回报。
“陛下,查清楚了,符宝郎死的那天,郝处俊去洛州公干去了。”
武媚娘淡淡道:“果然被陛下猜中了,此人就是幕后之人。”
李治缓缓道:“传旨,召萧嗣业觐见。”
(本章完)
李治曾说武媚娘出去一趟后,心态气质变化不少。
其实自己也差不多。
成日待在宫墙中,每天接触的都是朝政琐事,人的情绪也会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
这次巡狩归来,李治便感觉心情开阔许多。
大唐的壮阔山河,已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百姓生活虽不富足,却也没有想的那么差。
河北民生已在恢复,自己来到唐朝后,所做的那些努力,也都未白费。
再加上这次外出,头疾彻底控制,不必再担心哪天眩晕不能视物。
武媚娘也正朝着好的方向转变。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只剩那一场刺杀了。
原以为只是拥武派官员不满现状,而谋划了这场动乱,却不想背后还藏着一人。
不过此人既已暴露,被找出来也只是时间的事情,不必太多忧虑。
想到此处,他拉回思绪,继续欣赏着眼前的歌舞。
这里是承庆殿的宗室宴会。
阶下是一群百济男子正在献舞,领舞的是百济使节,道琛。
自李治答应支持扶余福信后,扶余福信便打着大唐的大旗,招揽国内那些游摆不定的贵族。
这个时期,大唐的旗帜,胜过十万人马。
当年贺鲁便是打着大唐名号,招兵买马,成为西突厥实力最强的酋长。
百济国长期与大唐作对,每次都被打的很惨,很多贵族内心深处,都对强大的唐朝充满畏惧。
畏惧与尊敬,往往能够互相转变。
他们见福信得到唐朝支持,便追随到福信的麾下。
福信也因此在百济站稳脚跟,能与义慈分庭抗礼,不再是困守都城。
正因如此,眼下大唐的支持,对福信尤为重要,他自然要派一支使节团,前往长安朝拜。
这次的使节团,还是道琛和金燕率领。
道琛被福信封为左王,金燕则被封为了公主,两人地位尊贵,才显得这支使节团有诚意。
使节团还带来了大量珠宝财富、美女珍兽,上贡给大唐。
这支舞队便是其中之一。
百济女舞并不出名,远远比不上新罗,所以他们另辟蹊径,在男舞上下足了功夫。
以道琛为首,整支舞队,跳着一种古怪的舞蹈,每个人扎着马步跳动着,手臂摆动间,呈现一种奇异的姿态。
李治原本是不喜欢看男人跳舞的,但不知怎么的,倒也觉得他们跳的并不坏。
其他宗室们也都看的津津有味,只不过,今日参宴的人,比平日少了很多。
叔字辈藩王中,只有邓王一人来了。
原因是韩王李元嘉被软禁在大理寺,鲁王、虢王等人便都不参加宗室宴会,想用这种方法,向皇帝施压。
这时,越王李贞忽然来到李治身边,低声道:“陛下,韩王的案子,出现新情况。”
李治点点头,起身离开了外殿,和越王一起来到了偏殿暖阁。
两人分君臣落座,李治向李贞询问有什么新情况。
李贞道:“臣派到蜀地的人已经回报,果不出我所料,孟雷根本不在蜀地守孝,韩王在撒谎!”
李治道:“依八兄之见,此事是韩王在背后谋划?”
李贞道:“不错,臣还查到一件事,韩王身边有一个叫魏子柳的清客,也突然失踪。那个调动同州府兵的郝姓令使,应该就是魏子柳假扮。”
李治道:“可有确凿证据?”
李贞摇头道:“李元嘉这种人,恐怕早就将证据毁掉了,孟雷和魏子柳应该也都死了。”
李治沉吟不语。
李贞道:“陛下,不必想了,此事定是李元嘉所为。”
李治摇头道:“不,我还是觉得不对劲。”
李贞愣道:“哪里不对劲?”
李治道:“八兄你想啊,韩王蛊惑许昂等人完成此事,他自己隐身幕后,由此可见,他行事何等谨慎。”
“既是如此,他为何又派一名蜀人去联系许昂,还取名孟九,这不是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他吗?”
李贞沉默了一会,道:“那陛下的意思是,此事幕后之人,并非李元嘉?”
李治道:“虞氏的死也很可疑。韩王明知狄仁杰擅长断案,还派人杀了虞氏,留下指向自己的线索,他前面如此小心,后面为何又接连犯下错误?”
李贞道:“那孟雷又怎么说?他为何骗我说此人在家乡守孝?”
李治听了后,一时也无法回答。
过了半晌,他问道:“狄仁杰是怎么说的?”
李贞道:“他说证据不足,需要继续调查。”
李治道:“既是如此,就再等等,看狄仁杰还能不能发现什么别的线索。”
李贞正要说话,王伏胜忽然走了进来,低声道:“陛下,英国公求见。”
李治道:“请他过来吧。”
不一会,李勣便来到偏殿,朝李治见了礼,又向李贞行了一礼,李贞拱手还礼。
李治伸手请李勣坐下,笑道:“李公这么早入宫,应该是有什么事吧?”
李勣面色严肃,道:“陛下,长孙无忌刚刚找过老臣。”
李治道:“哦,国舅找你何事?”
李勣沉声道:“长孙无忌向臣讲述了一种可能性,臣听完后,心神难安,故来面见陛下。”
当下一五一十,将长孙无忌的猜测说了。
李治听完后,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李贞则反驳道:“李公,这个猜测可有证据作依据?”
李勣道:“没有。”
李贞道:“照长孙无忌这么说,任何人都有可能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为何偏偏怀疑萧嗣业?”
李勣道:“此事老臣也仔细推敲过,行刺陛下的计划,最难的一部分,便是获得兵部调令。要想做到这一点,萧嗣业是最容易的。”
李贞心中认定韩王才是幕后之人,当即反驳道:“这全都是长孙无忌的猜测,并无任何佐证。”
李勣道:“殿下说的是,不过老夫还是觉得,萧嗣业可能性更大。”
李贞笑道:“那是李公不知孤最新调查到的情况。”当即也将孟雷不在蜀地的事说了。
李勣听完后,沉默了一会,道:“这只能说明韩王确实有问题,并不能代表他与此事有关。”
李贞哼道:“总比李公无凭无据就怀疑萧嗣业,要好得多吧。”
李治见两人快吵起来了,摆手道:“八兄,李公,你们都退下吧,此事容朕再想想。”
两人见此,只好告退。
一时间,李治也无心再参加宴会,迈着步子朝立政殿而去。
来到殿内,只见武媚娘正在教李显读书,两人正要起身见礼。
李治摆手道:“不必多礼,你们继续,朕正想听一下。”找了张椅子坐下。
武媚娘自不会让李治久等,又教授了李显几句礼记的内容,便让他出去玩了。
待李显走后,她命人取来火炉,给李治煮着蜜酒。
李治道:“媚娘,先别忙了,我有件事想听听你的看法。”
武媚娘遂将手中酒壶放下,来到他旁边坐下,露出询问的表情。
李治将刚才李贞和李勣的话都说了。
“李卿怀疑萧嗣业,越王怀疑韩王,媚娘,你觉得他们俩,谁说得对?”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妾身猜不出,不过妾身倒有个主意。”
李治道:“什么主意?”
武媚娘道:“很简单,将这两人一并处置了,就没有隐患了。”
李治愣了愣,失笑道:“倒是像你的作风。不过如此处置,有违大唐律法。而且朕也确实想知道,究竟是他们中的哪一个有问题。”
武媚娘又蹙眉思索了一阵,道:“王德俭曾提过一件事,他说去兵部取得调令,是最困难的一步,许昂却做到了。如果是萧嗣业主谋的话,那就说得通了。”
李治点头道:“李勣也是这样说的。这么说,你更怀疑萧嗣业?”
武媚娘笑道:“妾身只是说他有嫌疑。不过这也只是猜测,其实在妾身看来,韩王嫌疑更大。”
李治道:“为何?”
武媚娘道:“陛下觉得韩王与鲁王关系如何?”
“同母兄弟,自不必说。”
武媚娘道:“那如果韩王有什么阴谋,陛下觉得鲁王会参与吗?”
李治道:“十有八九。”
武媚娘笑道:“那就是了。韩王此人一向谨慎,不易在他身上瞧出端倪,鲁王却不同。据妾身所知,鲁王今年入京,比往年都早,而且一直深居简出,往年他可不会这样。”
李治摸了摸下巴,陷入思索。
一个人如果要行大逆之事,肯定怕别人瞧出破绽,行事会与平常不同。
韩王向来低调,深居简出,并不奇怪,可鲁王是个喜爱奢靡的人,竟然也深居简出,确实可疑。
“如此说来,皇后更怀疑鲁王。”
武媚娘点点下巴,道:“关于萧嗣业的怀疑,只有猜测,并无实证。韩王却不同,妾身可以肯定,他一定有鬼。”
李治笑道:“我还以为你会更倾向于萧嗣业。”
武媚娘偏开脑袋,道:“陛下这样说,还是觉得妾身是小气之人,想借机对付萧氏。”
李治哈哈一笑,拉住她手,道:“这是人之常情,并非小气不小气,难道你真对萧庶人释怀了?”
武媚娘认真的道:“当初萧庶人在陛下面前诋毁妾身,妾身绝不原谅她。不过那萧嗣业倒是个知趣之人,妾身不会将他和萧氏混为一谈。”
李治微微一惊:“媚娘,你似乎对萧嗣业印象不错?”
武媚娘笑道:“也算不上不错,只是此人与萧氏其他人不同,倒还算识大体。”
李治听完后,陷入了沉默。
武媚娘奇道:“陛下,您怎么了?”
李治目光闪动,道:“我只是在想,萧嗣业身为萧氏中人,竟能得到你的赞誉,这可不容易。”
武媚娘何等聪慧,眯着眼道:“陛下觉得他在故意讨好妾身吗?”
李治并未直接回答,目光闪动了一阵,缓缓道:“朕突然又想起一件事。”
武媚娘道:“何事?”
李治道:“媚娘,你知道郝处俊这个人吗?”
武媚娘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的神色。
“自然知道。他是兵部侍郎,贞观年间的进士,得高士廉看重,与长孙无忌关系不错。”
李治暗暗一笑,好像凡是与长孙无忌有关的人,武媚娘都知道的特别清楚。
他接着道:“郝处俊还很受崔敦礼看重,本该接任兵部尚书,后来崔敦礼死的时候,向朕举荐萧嗣业担任兵部尚书,郝处俊应该是很不满的。”
武媚娘不解道:“陛下为何突然提到此人?”
李治道:“年初的时候,萧嗣业曾向朕举荐过郝处俊,处理南诏和北诏争端。朕瞧得出来,他是想让郝处俊在朕面前露脸,朕离京时好把他带上。”
“当时朕没有多想,只以为萧嗣业是想改善与郝处俊的关系,故而举荐他。”
武媚娘眸光透亮,道:“陛下现在怎么想的呢?”
李治缓缓道:“如果李勣说的是真的,那么萧嗣业要想完成计划,就得防止兵部内部,有人妨碍他的计划。”
许昂能骗得兵部调令,是因为萧嗣业失职。
然而兵部并非他一个人说了算。
倘若此事恰好被郝处俊撞上,多问上几句,很有可能破坏计划。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萧嗣业最好的办法,是将郝处俊调出兵部。
郝处俊一向端守持正,在兵部又很有资历,萧嗣业纵然是尚书,也很难轻易将他调走。
那么只剩一个办法,让他跟着皇帝巡狩,如此一来,便不会影响到他的计划了。
武媚娘很快也想到了这些,望着李治,道:“要想证实陛下的猜测,妾身想到一个法子。”
李治微笑道:“你是想查一下,符宝郎死的那天,郝处俊是否在兵部坐衙吧。”
武媚娘抿嘴一笑,道:“陛下原来早就想到了。”
李治感叹道:“朕原本很看好此人,以为他是个志虑忠纯之士,现在倒有些担心,真是他在幕后策划。”
武媚娘安慰道:“陛下不必感伤,很多人原本忠义,位高权重后,被权利诱惑,腐化堕落,这并非陛下识人不明。”
李治长吁一口气,道:“伏胜,去查一下吧。”
王伏胜应诺一声,转身去了。
此事非常容易调查,只半个时辰不到,王伏胜便来回报。
“陛下,查清楚了,符宝郎死的那天,郝处俊去洛州公干去了。”
武媚娘淡淡道:“果然被陛下猜中了,此人就是幕后之人。”
李治缓缓道:“传旨,召萧嗣业觐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