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之源气得要命,被赶出来了也不走,就等在门外,让随从立刻去叫堂堂的大理寺卿丞来问他的话。</p>
——</p>
巳时两刻,饶临,益求石匠坊。</p>
籍账册上记载,城东五里坡的这家石匠坊经营多年,小到墓碑大到石桥都能凿,看起来打个中空的石板不在话下,于是知辛一离开衙门,就径直奔向了这里。</p>
随他前来的还有两个衙役,三个人凑在一起有些奇怪,惹得石坊的伙计们频频侧目。</p>
知辛就在这种并没有太多恶意的注目和取笑中,听见了一声“大师”,他转过身,看见不远处正跑来一个提着铁锤、浑身是疤的石匠。</p>
那人笑意甚浓,笑得疤痕都失去了狰狞气,知辛眯着眼睛想了想,一时没能认出来这是谁。</p>
还是那石匠很快停在跟前,喘着粗气,高兴地说:“大师怎么到这里来了?咋了?不认识我了?我,史炎啊。”</p>
知辛盯着他激动的模样,怔怔地想着,重获新生,原来是这个样子。</p>
</p>
</p>
第62章 天意</p>
看得出沉冤得雪对史炎影响巨大,这才不到十天的时间,他整个人就焕然一新,从行将就木恢复到了能跑能跳的地步。</p>
由此可见备受折磨的人一旦脱离了苦海,往往能够更快地摆脱过去,就像终于甩掉了一头穷追不舍的恶狼一样。</p>
他能有这样光明的机遇,知辛自然为他高兴:“认得,我过来打个东西。倒是你,旧伤沉珂,不好好休养,怎么会在这里?”</p>
史炎的笑容一顿,有些赧然似的说:“躺怕了,不想成天在床上窝着。”</p>
他在牢里的时候就总是躺着,浑身痛得要命,出来之后还被罩在那种阴影里,躺久了就心惊肉跳,总觉得下一刻就会被拖出去挨打。而且除却这种恐惧之外,他也得提早为以后的生计做些打算。</p>
忽如其来的冤情早就掏空了史家的家底,二老郁郁而终,而于氏明知道冤枉了他多年,平反之后却不见来向他和解或道歉,史炎也觉得难以释怀,一门亲事就这么变成了孽缘。</p>
他孤身出狱,靠的全是堂亲和乡邻的接济,短短一旬已经欠下了不少的人情和银子。</p>
史炎怕债台越筑越高,闲来无事就出来找找路子。</p>
采石场和石匠坊的经历虽然心酸,但终归是让他有了一技之长,而且街坊们出于误会他的歉意,这时正是最为照顾他的时候,史炎因为市井里的那点善意,在这里谋了份工匠的活儿。</p>
他将这戏称为因祸得福,知辛并不认同,但也没有反驳。</p>
灾祸从来不能为人带来福报,这更像是代价,用委屈、时间以及痛苦等东西,换来的一点微不足道的补偿。</p>
坊主看他们认识,加上不愿意与官府打交道,干脆就将知辛交给了史炎招待。</p>
被问及来意,知辛详实以告:“李意阑李大人身患寒疾,夜里常常冷得睡不着,我想打一块同床大小的石板,中间掏空,填上刚出炉灶的草木灰,这样褥子覆在上面,余温往上渗,就没那么冷了。”</p>
史炎头一回听见这种石作,不由得露出了新奇的表情,他想不通地说:“石板掏空倒不是什么难事,一块太大就分开凑起来,一样能够平平整整。可问题是每天都要更换草木灰,床榻上岂不是会弄得到处都是灰?”</p>
知辛仔细琢磨过这个问题,闻言解释道:“确实,所以空腔里要做一个石屉子,用来放收着草木灰的薄布袋,这样每天需要取放的东西就只有布袋了。”</p>
史炎认真地想了想,感觉上可行,实际上却不敢保证,于是他说:“我试试吧。”</p>
知辛笑了笑,蓦然就感觉坎坷和漂泊已经让这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家少爷,变成了劳苦大众里一个有担当的匠师。</p>
既然是畏寒,那石板就应该蓄热不散,而中腔需要掏空,石性也不宜太脆,史炎提议道:“大师,不如用寒水石来做母板吧?这种石头绵密如膏,又兼有一点药性,遇火也不容易皲裂,打您这火板最合适不过。”</p>
李意阑对史炎恩同再造,料想史炎也不会糊弄恩人,知辛不懂石头,又听他说得头头是道,便和气地笑道:“好,那就用寒水石。”</p>
史炎将铁锤抵在一旁的半成佛雕上,领着知辛往里面走:“寒水石堆在院子后头,大师随我来,挑一块合眼缘的。”</p>
知辛跟着他穿过月门,进了一个更为宽阔的大院子,院内巨石鳞次栉比,灰白黑花颜色各异,乍一看简直像个采石场。</p>
空气里飘着一种灰尘仆仆的气味,史炎领着知辛和两个衙差在石林石头的乱石堆里七拐八弯,最后停在了院内十分靠里的地方。</p>
跟前的石头块块都有一人半高,形态各异,质地如同冻住的上等牛油,有些像汉白玉,但没有那么油润,想必就是史炎说的寒水石了。</p>
眼缘这东西说不上来,但又确实煞有介事,未尽打磨的石头奇形怪状,看起来似乎都差不多,不过知辛确实有些偏颇,他在石堆前方走了一遭,最后选了顺路上的第七块石头。</p>
那块约莫有两人高,横倒在地上,一端粗细均匀,另一端两边的轮廓往里收去,看着像个不太协调的笔尖,当然,说成枪头也能凑合。</p>
“就这块吧,”知辛微笑着蹲下来,在那石头上摩挲了几下,触手寒气四溢,反过来推想仲夏时节想必也会烫煞旁人,透冷透热,果然是打造火板的好材料。</p>
史炎是个实在人,没拍马屁赞他眼光超群,只说:“好……大师,我一会儿跟您回去吧,合一合大人的卧榻尺寸,早点开工,他也能早些用上。”</p>
知辛求之不得,笑着向他道谢,史炎愧不敢当,摆完了手之后亮了个“请”的手势:“大师,我们从这边离开吧,前面没几步就是出口,从院子外面绕回去,路要好走一些,也没这么多灰粉。”</p>
这堆满石头的院子确实逼仄,知辛领了他的好意,请他在前头带路。</p>
史炎边走,边犹犹豫豫地问起了李意阑的情况,知辛没有透露实情,只说还是咳、脸色照样苍白,最后替李意阑谢过了他的关怀。</p>
这边果然离门极近,没到一盏茶的功夫,知辛眼前一空,已经脱离了石碓,月门进在咫尺之外。</p>
史炎抬脚踏上石阶,边走边侧过身来提醒说:“这石阶上昨天不小心被泼上了桐油,到现在都还滑溜,诸位仔细脚下。”</p>
前后而行的时候,知辛从来不会离前方的人太近,此刻他与史炎之间隔着约莫三四尺,史炎靠右他靠左,这个站位使得知辛去看史炎的时候,月门右边的整面墙也在他的视野里。</p>
面对史炎的善意提醒,知辛刚想点头,眼角的余光却在这一瞬间,突然在史炎背后的院墙角落里捕捉到了一抹带着金铁光泽的黑色物件。</p>
众所周知,黑而反光的东西本就不多,知辛眯起眼睛凝神一看,眼皮跟着就跳了一下。</p>
只见那墙角抵靠着一堆个头小巧、包浆包衣的慈石碎块,由于品相不好、纹理粗糙,一不留意就会错看成煤球,但煤球没有那么细腻的光泽。</p>
这种次等的慈石出现在石匠坊、打铁铺或医馆等地方并不奇怪,因为他们需要用到慈石。</p>
但巧的就是知辛早上为了找石匠坊,一并看了这间作坊的所有记录。</p>
近来为了查案,衙门中关于白骨案的册薄就都是江秋萍在整理,此人的案牍术非同一般,知辛只是要看城里有哪些石匠坊,江秋萍就能者多劳,风风火火地找完了全套。</p>
从铺面到地址到掌柜伙计再到最近的搜查记录,江秋萍善解人意地堆成一摞,供知辛事无巨细地筛选。</p>
</p>
——</p>
巳时两刻,饶临,益求石匠坊。</p>
籍账册上记载,城东五里坡的这家石匠坊经营多年,小到墓碑大到石桥都能凿,看起来打个中空的石板不在话下,于是知辛一离开衙门,就径直奔向了这里。</p>
随他前来的还有两个衙役,三个人凑在一起有些奇怪,惹得石坊的伙计们频频侧目。</p>
知辛就在这种并没有太多恶意的注目和取笑中,听见了一声“大师”,他转过身,看见不远处正跑来一个提着铁锤、浑身是疤的石匠。</p>
那人笑意甚浓,笑得疤痕都失去了狰狞气,知辛眯着眼睛想了想,一时没能认出来这是谁。</p>
还是那石匠很快停在跟前,喘着粗气,高兴地说:“大师怎么到这里来了?咋了?不认识我了?我,史炎啊。”</p>
知辛盯着他激动的模样,怔怔地想着,重获新生,原来是这个样子。</p>
</p>
</p>
第62章 天意</p>
看得出沉冤得雪对史炎影响巨大,这才不到十天的时间,他整个人就焕然一新,从行将就木恢复到了能跑能跳的地步。</p>
由此可见备受折磨的人一旦脱离了苦海,往往能够更快地摆脱过去,就像终于甩掉了一头穷追不舍的恶狼一样。</p>
他能有这样光明的机遇,知辛自然为他高兴:“认得,我过来打个东西。倒是你,旧伤沉珂,不好好休养,怎么会在这里?”</p>
史炎的笑容一顿,有些赧然似的说:“躺怕了,不想成天在床上窝着。”</p>
他在牢里的时候就总是躺着,浑身痛得要命,出来之后还被罩在那种阴影里,躺久了就心惊肉跳,总觉得下一刻就会被拖出去挨打。而且除却这种恐惧之外,他也得提早为以后的生计做些打算。</p>
忽如其来的冤情早就掏空了史家的家底,二老郁郁而终,而于氏明知道冤枉了他多年,平反之后却不见来向他和解或道歉,史炎也觉得难以释怀,一门亲事就这么变成了孽缘。</p>
他孤身出狱,靠的全是堂亲和乡邻的接济,短短一旬已经欠下了不少的人情和银子。</p>
史炎怕债台越筑越高,闲来无事就出来找找路子。</p>
采石场和石匠坊的经历虽然心酸,但终归是让他有了一技之长,而且街坊们出于误会他的歉意,这时正是最为照顾他的时候,史炎因为市井里的那点善意,在这里谋了份工匠的活儿。</p>
他将这戏称为因祸得福,知辛并不认同,但也没有反驳。</p>
灾祸从来不能为人带来福报,这更像是代价,用委屈、时间以及痛苦等东西,换来的一点微不足道的补偿。</p>
坊主看他们认识,加上不愿意与官府打交道,干脆就将知辛交给了史炎招待。</p>
被问及来意,知辛详实以告:“李意阑李大人身患寒疾,夜里常常冷得睡不着,我想打一块同床大小的石板,中间掏空,填上刚出炉灶的草木灰,这样褥子覆在上面,余温往上渗,就没那么冷了。”</p>
史炎头一回听见这种石作,不由得露出了新奇的表情,他想不通地说:“石板掏空倒不是什么难事,一块太大就分开凑起来,一样能够平平整整。可问题是每天都要更换草木灰,床榻上岂不是会弄得到处都是灰?”</p>
知辛仔细琢磨过这个问题,闻言解释道:“确实,所以空腔里要做一个石屉子,用来放收着草木灰的薄布袋,这样每天需要取放的东西就只有布袋了。”</p>
史炎认真地想了想,感觉上可行,实际上却不敢保证,于是他说:“我试试吧。”</p>
知辛笑了笑,蓦然就感觉坎坷和漂泊已经让这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家少爷,变成了劳苦大众里一个有担当的匠师。</p>
既然是畏寒,那石板就应该蓄热不散,而中腔需要掏空,石性也不宜太脆,史炎提议道:“大师,不如用寒水石来做母板吧?这种石头绵密如膏,又兼有一点药性,遇火也不容易皲裂,打您这火板最合适不过。”</p>
李意阑对史炎恩同再造,料想史炎也不会糊弄恩人,知辛不懂石头,又听他说得头头是道,便和气地笑道:“好,那就用寒水石。”</p>
史炎将铁锤抵在一旁的半成佛雕上,领着知辛往里面走:“寒水石堆在院子后头,大师随我来,挑一块合眼缘的。”</p>
知辛跟着他穿过月门,进了一个更为宽阔的大院子,院内巨石鳞次栉比,灰白黑花颜色各异,乍一看简直像个采石场。</p>
空气里飘着一种灰尘仆仆的气味,史炎领着知辛和两个衙差在石林石头的乱石堆里七拐八弯,最后停在了院内十分靠里的地方。</p>
跟前的石头块块都有一人半高,形态各异,质地如同冻住的上等牛油,有些像汉白玉,但没有那么油润,想必就是史炎说的寒水石了。</p>
眼缘这东西说不上来,但又确实煞有介事,未尽打磨的石头奇形怪状,看起来似乎都差不多,不过知辛确实有些偏颇,他在石堆前方走了一遭,最后选了顺路上的第七块石头。</p>
那块约莫有两人高,横倒在地上,一端粗细均匀,另一端两边的轮廓往里收去,看着像个不太协调的笔尖,当然,说成枪头也能凑合。</p>
“就这块吧,”知辛微笑着蹲下来,在那石头上摩挲了几下,触手寒气四溢,反过来推想仲夏时节想必也会烫煞旁人,透冷透热,果然是打造火板的好材料。</p>
史炎是个实在人,没拍马屁赞他眼光超群,只说:“好……大师,我一会儿跟您回去吧,合一合大人的卧榻尺寸,早点开工,他也能早些用上。”</p>
知辛求之不得,笑着向他道谢,史炎愧不敢当,摆完了手之后亮了个“请”的手势:“大师,我们从这边离开吧,前面没几步就是出口,从院子外面绕回去,路要好走一些,也没这么多灰粉。”</p>
这堆满石头的院子确实逼仄,知辛领了他的好意,请他在前头带路。</p>
史炎边走,边犹犹豫豫地问起了李意阑的情况,知辛没有透露实情,只说还是咳、脸色照样苍白,最后替李意阑谢过了他的关怀。</p>
这边果然离门极近,没到一盏茶的功夫,知辛眼前一空,已经脱离了石碓,月门进在咫尺之外。</p>
史炎抬脚踏上石阶,边走边侧过身来提醒说:“这石阶上昨天不小心被泼上了桐油,到现在都还滑溜,诸位仔细脚下。”</p>
前后而行的时候,知辛从来不会离前方的人太近,此刻他与史炎之间隔着约莫三四尺,史炎靠右他靠左,这个站位使得知辛去看史炎的时候,月门右边的整面墙也在他的视野里。</p>
面对史炎的善意提醒,知辛刚想点头,眼角的余光却在这一瞬间,突然在史炎背后的院墙角落里捕捉到了一抹带着金铁光泽的黑色物件。</p>
众所周知,黑而反光的东西本就不多,知辛眯起眼睛凝神一看,眼皮跟着就跳了一下。</p>
只见那墙角抵靠着一堆个头小巧、包浆包衣的慈石碎块,由于品相不好、纹理粗糙,一不留意就会错看成煤球,但煤球没有那么细腻的光泽。</p>
这种次等的慈石出现在石匠坊、打铁铺或医馆等地方并不奇怪,因为他们需要用到慈石。</p>
但巧的就是知辛早上为了找石匠坊,一并看了这间作坊的所有记录。</p>
近来为了查案,衙门中关于白骨案的册薄就都是江秋萍在整理,此人的案牍术非同一般,知辛只是要看城里有哪些石匠坊,江秋萍就能者多劳,风风火火地找完了全套。</p>
从铺面到地址到掌柜伙计再到最近的搜查记录,江秋萍善解人意地堆成一摞,供知辛事无巨细地筛选。</p>
</p>